内容: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谓尽心尽力,使出浑身解数,但孩子却总是一副蔫蔫的状态,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每当谈及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都大倒苦水:我家孩子刚学习就犯困,不是喝水就是两眼发呆。教育内卷的环境下,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知疲倦地进行着“高强度+功利性”的教育:小学开始,孩子的周末和假期被各种兴趣班填满,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琐事,让孩子专注搞学习;甚至在孩子房间安装监控,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提前透支了孩子对待学习的热情,导致孩子越学越痛苦。而那些内驱力十足,学习“上瘾”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懂得“宠”他们的父母。
父母的宠爱,是孩子学习动力的源泉。微博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容错率高的家庭有多幸福”,视频中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面对孩子犯错,父母没有情绪失控,没有指责抱怨,而是积极安抚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
山东学霸孟令昊,今年高考成绩711分。他从小在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父母对他格外“宠爱”。即使考砸了,父母给予他更多的是鼓励和引导,对他的学习更没什么硬性要求,更没逼他参加什么兴趣班。上小学后,孟令昊喜欢上了拉大提琴,父母始终尊重和支持他的选择。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说:“一个人只有内心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强烈欲望,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多巴胺,是孩子产生内驱力的重要神经化学递质。当多巴胺分泌到最佳水平,就容易进入“心流”体验,能够完全专注其中,忘记时间。
一项研究表明: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一旦很“沉浸”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的化学物质(包含多巴胺)水平会增加,专注力更高,思路更敏捷,处理事情更快,就像大脑被激活了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学霸能够沉浸在学习中,乐此不疲的原因。
养育孩子,父母需要设定边界,给孩子提供做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策,掌握生活学习的节奏,更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和做事的热情。这里的“宠”,并不是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感受成就感。
正如《陪伴式成长》里所说:“父母应该做“船长型家长”,对孩子充满关爱、态度明确;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孩子自信冷静地负责。”当孩子犯错时,共情孩子的感受;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回应;面对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勇敢尝试。
扎克伯格的成长过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他对父亲说想拍电影,父亲高兴地回应他:“那我们试试吧。”面对扎克伯格新奇的想法,父母再次积极回应:“我们试试吧。”后来扎克伯格考上哈佛大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用编程创建了一个社交软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帝国,也就是著名的Facebook。
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更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更愿意去探索,从而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些学习上瘾的孩子,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servicewise,本文标题:《那些学习上瘾的孩子,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