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揭秘精神病鉴定师:如何精准诊断精神疾病?
正文:
在刑事案件中,精神障碍鉴定至关重要。嫌疑人的精神状态及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直接决定了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与否。那么,是谁在幕后为这些悬疑案件揭开真相的面纱?在即将到来的中国首个医师节之际,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司法鉴定所,一探究竟。
行为中找线索
位于同德医院闲林院区的司法鉴定所,大门敞开,绿树成荫。鉴定室内的布置并不花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和几张椅子,桌上仅有一个血压计。陈文松,鉴定所副主任,他静静地坐在桌边,锐利的眼神观察着每一位来访者。
“怎样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精神病?”记者好奇地问道。
陈文松笑了笑,回答说:“虽然这听起来有些神秘,但实际上,如果一个人故意装病来逃避法律责任,在我们专业医生面前是很难得逞的。”
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陈文松和他的同事们遇到过不少试图伪装成精神病人的嫌疑人。然而,他们发现,即使是长期伪装,也无法掩盖真实的精神状况。
“比如,一个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情绪稳定时能与你正常交流,但一旦发病,那种状态是模仿不出来的。”陈文松举例说。
有一次,一名男子声称自己已“患精神病”3年,因为他3年中从未开口说过一句话。但当被带到鉴定所后,医生发现他的声带完好无损,这引起了医生的怀疑。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医生发现男子在房间内偷偷打电话,3年的谎言就这样被轻松戳破。
对话中找证据
除了基础的观察,鉴定过程还涉及一系列严谨的步骤。每次鉴定都需要由3名具备专业司法鉴定资质的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生组成鉴定小组,重大案件则会安排5名鉴定人。
医生们会根据送检的案卷材料,安排被鉴定人在安静的环境中答题。陈文松在每次鉴定前都会仔细研读被鉴定人的案卷材料,包括讯问笔录、调查笔录、看守所期间的精神状况调查等,甚至会要求补充完整的病历资料。
在观察、询问被鉴定人的过程中,医生们会重述案件,并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进行提问,从而更容易发现被鉴定人是否在说谎。
还原事情真相
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鉴定师们需要不断地更新对被鉴定人的认识。
例如,有一名惯偷因早年有精神病史,每次被抓后都以此作为挡箭牌。然而,陈文松每次都会对其进行全新的测评,以确定他在作案时是否处于精神异常状态。
在一次鉴定中,这名嫌疑人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的作案过程及逃避警方抓捕的行为。经过鉴定,陈文松认为他在作案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意味着他需要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
多年来,陈文松和他的同事们始终坚持“还原事情真相”的原则,处理着每一次鉴定,他们深知,每一次的鉴定结果都关乎公平正义。
相关链接:
精神病人犯罪责任能力分为三种情况:
-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一旦被鉴定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医疗。
-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具有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
声明:本文转自“浙江法制报”,在此致谢!
转载请注明来自servicewise,本文标题:《精神病鉴定师:怎样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