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终结者2》:未来科技的“双刃”效应与人类的思考
正文:
科技的快速发展正不断拓宽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好莱坞科幻电影以其宏大的场景、前沿的科学理念及炫酷的特效,为我们展示了科技世界的独特魅力。科幻电影,既属于逻辑思考的范畴,又属于艺术加工的范畴。任何想象和构思都是基于合理的理论支撑,并在想象中实现升华和艺术体现,这正是科幻电影的基本思维和宗旨。
以《终结者2:审判日》为例,我们来探讨科幻片中未来科技带给人类的“双刃”效应。
“幻”建立在“科”的基础上
《终结者2:审判日》由好莱坞教父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阿诺·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领衔主演。这部电影讲述了从未来回到90年代的机器人“T-800”与比他更先进的“T-1000”之间的生死决战。其中,大反派“T-1000”是一个液态金属机器人,能够幻化成其他人的样子,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愈合。这一科技构思,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当时的科技理论衍生出来的创意。
在前几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刘静介绍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她指出,自驱动、柔性、可变性是液态金属技术的三大特点。现实中的液态金属机器在运动中遇到拐弯时会有停顿,好像略有所思后继续前进,遇到比自己身体小一点的缝隙时,甚至会挤过去。在《终结者2》中,我们看到的那个能够随意穿越固定物质的机器人,其构思也是贴合现实科学的。
时空隧道和穿越
在好莱坞电影中,关于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时空隧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终结者2》中,未来四十年后的地球被机器人“天网”控制,两个机器人从未来的某一节点穿越回过去,试图抢夺回地球的控制权。今年热映的《复仇者联盟4》中,也有时空隧道量子原理的概念,通过穿越回“过去”的某一节点来改变未来。
美国的科幻作品主要展现未来,这与美国的文化导向相吻合。美国人依赖科技,倾向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通过科幻电影来表达未来科技的发展会给美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居安思危。
科技的“反噬”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互联网和科技的依赖程度逐渐提升,而科技带给人的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可以为人类谋生造福,但一旦过分沉溺于所发明的工具和技术中,科技也容易带给人一定的“反噬”效应,让现代文明遭遇“认同的危机”。
在《终结者2》中,T800型号和T1000型号的机器人都是在人类的进步和科技中被打造出来的,所以其反噬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剧中,约翰的妈妈莎拉试图去阻止和破坏黑人戴森的科技研究,然而,戴森本身也是无辜的,他并不知道未来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的技术会给未来人类带来怎样的创伤和毁灭。
《终结者2》类型科幻电影的呼吁意义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发展是人类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阻止科技的进步,却可以力所能及的想办法来阻止和防范其危害性。《终结者2》的导演卡梅隆试图唤起观众的思考,如果外星生物的文明程度高于地球,地球生态又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他们是善良的,还可以有缓冲的余地,倘若外生物是天生好斗的,甚至是邪恶的,那么地球人类和生物又该何去何从?
成功的科幻电影,大多通过对于未来的想象和构想来给予当代观众一个启迪,呼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才能杜绝和减少这种危机出现的可能。这正是科幻电影的精髓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servicewise,本文标题:《1991年的《终结者2》,卡梅隆携手阿诺,惊艳了30年 》